中国的可以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可以是中国的。并非只有中国人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中国的艺术,并非外国人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艺术。
如果国人都去做外国人的项目,都在给外国企业打工,做外包,那就不可能准确的表达自我,也逃不出别人所预设的风格。对应国内产品的低层次导致了企业利润的低下,间接让国内企业无力为创意人才支付高工薪,进而导致了人才的出走和流失。反之,以国际上的创意资源和人才做国人自己的项目,却有可能走出新路。
无论是MARVEL开创“世界漫画公司”的气魄,还是威世智海纳百川的睿智,亦或索尼电子娱乐以全欧美制作团队打造“战神”与“杀戮地带”的佳话,没有一个国际顶级的产业巨头会拘泥于团队中的国籍成分问题。国际化分工是一种潮流,但对于产业尚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什么是最具参考价值的国际经验呢?有哪些要素可以被我们所吸收,所讨论呢?
《指环王》电影与澳洲国家新西兰,就是《幻想艺术》目前阶段带给大家的答案。美国人的投资,英国人的原始素材,瑞士人的创意,全球各地的演员,最终带来的是对新西兰这个以往西方人眼中的极东蛮荒之地的全新印象——谁能说新西兰人不是《指环王》电影的主人呢?究其原因,不但是因为电影的导演、制片、编剧是新西兰人,更是因为新西兰政府和人民在给予电影拍摄以最大的支持的同时,敞开了心胸,迎接了由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组成的庞大团队的气魄所赢得的荣誉。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乏文化上、精神上与自然上的遗产,但是我们的幻想创意生产体系并非世界一流,依然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加速素材转换为成品的过程。约翰·豪,作为《指环王》全球合作体系中最耀眼的人物之一,既是幻想艺术的模范,又与国际创意产业合作息息相关,是目前能够对国内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学习要素的最佳人选之一,无可厚非的成为我们的第一位“创意老师”。在4月末的北京与杭州,让我们与他邂逅吧。
于立奇 执行主编
2009年4月,北京